吕惠卿(1032年—1111年),字吉甫,号恩祖,
汉族,
泉州南安水头镇朴里人,
北宋宰相,政治改革家,
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,为推动变法做出了许多贡献。和王安石情同师徒,后因事生恨;宦途起伏不定,后半生一直在朝外辗转,历任翰林学士、知
军器监、
参知政事、知
太原府等职
。
嘉祐二年(1057年)中进士,因和
王安石政治理念相合而获得他的器重,还得到了
宋神宗的信任。
在熙宁初年王安石执政时期,帮助他推动了
青苗法、
市易法等数项改革。
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后,吕惠卿出任
参知政事(副宰相)
,继续推动变法,变法过程中,和以
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。
[5]
成为参知政事后与王安石发生矛盾,二人关系破灭,王安石回朝后,吕惠卿因连坐其弟罪责被贬出京,从此远离政治中心。
[6]
在边境,吕惠卿历任
鄜延路经略使、知太原府等职,继续推动
置将法等军事改革的进行。
[7]
宋哲宗即位后,吕惠卿被
高太后支持的保守派迅速打倒,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。
[8-9]
在哲宗亲政后,又得到任用,但再也无法进入政治中心。
[10]
宋徽宗年间,于醴泉观使任上致仕,死后被追赠为
开府仪同三司。
[11]
后
追谥“文敏”
[12]
。
吕惠卿大半生都被卷入新旧党的争斗,宦途也因此非常波折,评价也出现极大分歧,史书上认为他背信弃义、祸国无耻,人格低劣;而在后世对王安石变法重新定义后,认为他是卓有才能的政治改革家。
[13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