厄鲁特蒙古是中国清代时期对西部蒙古的称呼,中国
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
游牧民族。厄鲁特是清朝时期的
卫拉特,二者是大小概念的关系。元代称之为斡亦剌,明代称
瓦剌,清代称厄鲁特(Ūlet)、
漠西蒙古等,有时也称四
卫拉特。
史上蒙古族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。古代两分为“草原百姓”和“林中百姓”(斡亦剌惕、不里牙惕);后来为东部蒙古(中央蒙古)和西部蒙古(以卫拉特为主)。厄鲁特蒙古主要是五大部。
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
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﹐17世纪30年代﹐其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﹐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﹑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
伏尔加河下游地区,1771年开始东归。留下的四大部(四卫拉特):
杜尔伯特部牧于额尔齐斯河中游右岸至伊希姆河上游;
和硕特部以塔尔巴哈台和伊犁为中心,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至巴尔喀什湖,南至乌鲁木齐、天山,西至吹河流域的广阔地区(后来一部分随
固始汗去青藏高原发展);
准噶尔部(即
绰罗斯部)位于和硕特部之东,以和布克沙里为中心,北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左岸,东至阿尔泰,南至准噶尔盆地;
辉特部牧于裕勒都斯河流域。其中,
和硕特部首领担任卫拉特盟主。
噶尔丹时期四部共有二十万户,六十多万人。归入清朝主权版图:顺治三年(1646),
固始汗与卫拉特各部首领二十二人联名奉表贡,清廷命其统辖诸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