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调,
河南省、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
越调除戏曲形式外还有
曲艺和
木偶两支分支。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,期间许多越调艺人(如
张桂兰)等都曾转入过地摊说唱,等灾荒过后,再重新回到舞台来演唱戏曲。木偶的越调分支在
南阳一带十分盛行,其中有些民间职业木偶艺人至今仍十分活跃。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
四弦,后来一般用
坠胡。
越调自诞生地四外流传时,“音随地改”,形成了“上路”、“下路”、“南边”等地域流派。生路越调以南阳为中心,是越调的母调。唱腔质朴、婉转、细腻、典雅而又不失豪放、粗犷、大气,间有秦腔的元素。下路越调以许昌、漯河、周口为中心,又称“小越调”。唱腔具有火爆、明快、高亢、豪放的特点。南边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,与上路越调比较相似。
2006年5月20日,越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
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遗产编号是Ⅳ—27。
[3-4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