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[盟旗制]的解释
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,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。天命九年(1624) 后金统治者对归附的蒙古部众,按 八旗组织原则在其原有 社会制度基础上编制旗分,后复以此办法陆续安置归附的蒙古诸部。至 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, 土尔扈特部蒙古返归中国后,全蒙古部众悉数被纳入盟旗体制。  
(蒙语:аймаг)为旗的会盟组织,合数旗而成。每盟设盟长一人、副盟长一人,原由盟内各旗 札萨克在会盟时推举,后改由 理藩院就盟内各旗札萨克中签请皇帝派人兼摄。 喀尔喀蒙古各盟是在部的基础上建立的,所以部长又是盟长。  
(蒙语:хошуу)是清廷设在蒙古地区的行政、军事单位,也是清朝皇帝赐给旗内各级封建主的 世袭领地。旗是经过编织 佐领,安置 属民,分给牧地,划定旗界,任命札萨克形成的。任命札萨克时,不但要考虑在部内的影响及地位,而且还要考虑对清廷是否忠顺有功。  

© CopyRight 212-2021, www.9aiVIP.com , Inc.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