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侯(干侯),中国古代地名。
周定王时期,
黄河下游改道东移,始于黄河故道置乾(干)侯(在今成安县境东部)邑,言其地水常涸也,与旱干之干音义同。
春秋时属晋地,其地处晋鲁边界,为晋鲁间交往的重要城邑。《
春秋》载“昭公二十八年(前514年),公如晋,次于干侯”,即指其地。 西晋
杜预注曰:“干侯,在魏郡
斥丘县,晋境内邑。”
《
史记》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记载:
鲁昭公(前560年—前510年)出使晋国,曾多次在此留宿。昭公三十二年(前510年),鲁昭公避乱,病逝于干侯,后归葬
鲁国。
乾侯(干侯)古城邑于春秋期间存在约一百多年。
战国初城邑废,其故址在今河北省
成安县城东南三十里。
汉高帝六年(前201年),封功臣
唐厉为斥丘侯,于干侯故城改置斥丘城,作为治所。
汉武帝改为
斥丘县,
北齐更名为
成安县,县治移于今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