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(
康熙四十六年)
,占地面积3.5平方千米,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,有一百五十余景
,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
胤禛的赐园。康熙为之题匾“圆明园”,“圆明”为雍正法号。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,拓展原赐园,并在园南增建了
正大光明殿和
勤政殿以及
内阁、
六部、
军机处诸多值房,欲以夏季在此“避喧听政”。
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、改建之外,还在紧东邻新建了
长春园,在东南邻并入了
万春园
[5]
。至此,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,嘉庆、道光年间又进行多次修缮和拓建。
1860年10月6日,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。
同治帝时欲修复,后因财政困难而被迫停止。
八国联军之后,圆明园又遭受到军阀破坏和匪盗打击,终成一片废墟。
[6]
圆明园在清室一百五十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,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、杰出的营造技艺、精美的建筑景群、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,被誉为“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”,被法国作家维克多·雨果称誉为“理想与艺术的典范”。
[7-8]